【寰球】白丝 双马尾
村上里沙作品及图片学东谈主小传
夏承焘(1900—1986),浙江温州东谈主。词学家、诗东谈主、词东谈主。1918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校,曾在多所小学、中学及西北大学任教。1930年起,先后任之江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约谈判员。著有《唐宋词东谈主年谱》《唐宋词论丛》《姜白石词纪年笺校》《天风阁诗集》《天风阁词集》等;有《夏承焘集》行世,《夏承焘全集》在编;一诞辰志载于《夏承焘日志全编》。
我20明年时,读夏承焘先生的《天风阁学词日志》(以下简称《学词日志》)初编,心中有一个狐疑:日志始自1928年7月20日,其时夏先生尚不到而立之年,做起词学专科来,缘何如斯老到?
夏先生曾自述“三十前后,始专攻词学”,但从《学词日志》发端,便不见初初学者的生涩。他似乎不需要一个稳妥期,但见如鱼似水、环环相扣,连续有新念念路,很快有新恶果。总之,甫出场亮相,便俨然一片寰球风度了。
近些年,我主编整理《夏承焘日志全编》,《全编》补足了《学词日志》删去的现实,又新增多了早年日志和晚年日志。在夏先生早年日志中,我看到了阿谁日复一日、无时无刻背诵、抄录、复习十三经的年青身影,这一切方始了然:正本,夏先生的稚子功,在于背诵十三经原典。
通过阅读这些日志,夏承焘的形象在我心中愈加丰润、立体起来。
从1916年到1985年,“一代词宗”夏承焘留住的这部日志整整越过了70年,尽管中间尚有遗缺,但仍然是迄今为止已出书的20世纪学东谈主日志中记录时日最漫长、现实最好意思满的文本。他的日志,是不可多得的词学文件,是一位学者、诗东谈主、词东谈主个体生命历程的记叙,亦然夏承焘对他的时期的不雅察。
经史根本
从1916年到1928年的这十几年,不错说是夏先生一世顶费事最勤、念书最多、涉猎最广的阶段。
经、史难分家,传统常识分子把研治经史当成做学问的“大路”。清代以降的两浙学术,更是形成了浙西研经、浙东治史的深厚泥土。年青的夏先生,如饥似渴地念书,招揽着这片沃土中的营养。为了念书便捷,他在温州籀园藏书楼边上赁屋而居,用两年时刻翻遍籀园九万卷藏书,其中多是经学文籍。在严州第九中学任教时,他又系统阅读了校藏书楼所藏的涵芬楼影印二十四史和别的史学竹素。
夏先生念书,从来都是下笔的,他的早年日志留住不少念书笔记。这些笔记,或撰纲要,或写题识和验证,或行比照,或发评议,颇有可不雅。日志也记录了这阶段一些研治经、史、小学的文章,比如1928岁7月的一则日志中说:
三数年来擿植索涂,偶有纂录,已夺稿者计有《五代史记笔记》《唐铸万学考》《说文十札》《吁荼室日录》《荀子微》等数种。《说文广例》《说文通论》二种,近方在辑麇集。
日志中更留住一长串拟写的书目。仅治宋史的书目就有《宋史表》《宋史考异》《宋史别录》《宋元文化志》《两宋社会志》《南宋史》等二三十种。咱们悉数不错臆测,要是夏先生自后不专治词学,他也一定会在经学、史学或小学等方面多有竖立。
近十年研治经史、诸子、小学的履历,使夏先生积攒了深厚的目次、校勘、版块、笺注、音韵、文字等方面的功底。恰是在这么艰深的泥土上,才发生了甫一播下词学种子,一会儿间便吐花遏抑、邑邑成林的“奇不雅”。
经史之学,是夏氏词学的渊源所在;经史之术,是夏氏词学的点金之术。以经史之术别立词学,是夏先生对20世纪中国粹术史的最大孝敬。
西北壮游
夏先生一世行迹,以在浙省居多,尤其是他长久任教的杭州和故我温州。抗战时间,之江大学搬迁上海,夏先生也随往素质逾三年。晚岁居京华十年,其间因避地震往洛阳、西安,又往长沙、桂林,又避暑承德,都是一会儿小居。夏先生行迹最远、行程最长、行期最阔的两次客旅,当数他20多岁时的“二度入秦”。
1921年七月(按:夏承焘日志自1922年9月1日升引公历,此前都用农历,本文说起的日历也按此处置),夏先生赴北京任《人心报》副刊裁剪,在京才4月便决意到西安中华圣公会中学去教书,由此运转了他的第一次入秦。十一月初十,夏先生乘京汉铁路的夜车,过卢沟桥、保定,干涉河南。过彰德,抵郑州夜宿。次日上昼,坐陇海车,过巩县,抵不雅音堂住宿。而后坐骡车,迂回震荡,过硖石(即杜甫笔下的石壕村),抵陕州,经曲沃,过函谷,过渑池……三四日后到西安。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其平稳的历史,掩映在层层风沙之中。心爱探究历史的夏先生,不可不被这么的平稳所眩惑。
在西安的三四年间,他得以实地教师古代诗东谈主的萍踪,亲手绘图了《唐代诗东谈主长安劳动图》。这幅图,自后附录在1979年出书的《月轮山词论集》里。这幅图,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被一位苏联汉学家青眼看中,说不错把它翻译成俄文。这幅图,在21世纪确当下,其价值应该能被再行发现,在文旅交融布景下,“学术舆图”“诗东谈主行迹图”已成为显学,回过甚去看夏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做了的事,不可不忠诚感佩。
对古代历史穷乏镜头感的一又友,卤莽看过《白鹿原》的电影或电视剧。白鹿原在那处?当夏先生过临潼,过灞桥时,他断然踏上了《白鹿原》故事发生的那片地皮。《白鹿原》中军阀“刘盲人”的原型刘镇华,曾执掌陕政多年,夏先生在西安那几年,他正在省长任上,这个名字也因此屡屡出目前夏先诞辰志中。如:
闻冯督军本日已出关,省长刘镇华代理。路遇十一师兵搬运军械者甚伙。午后得十二日《申报》,尚未及奉直开战事。又闻渭北已有强盗抵武功,二十师兵败,距省城二百里。(1922年三月二十三日)
这则日志,揭开的是军阀混战史的一端。此时刚巧第一次直奉干戈开战前夜,其时盘踞在陕西的除了刘镇华,还有吴新田、党玉昆、麻振武等千岩万壑的场地军阀,怎一个“乱”字卓绝。
夏先诞辰志里还记录了刘氏兼任督军那天的情形:
阅腹地报,大总统已下令,免张作霖、赵倜职,以吴俊升、冯德麟署奉、黑二省督军,冯玉祥调任河南督军,陕西省长刘镇华兼督军……刘省长本日接督任,省城遍悬国旗庆贺。(1922年四月二十一日)
刘镇华以陕西督军兼省长的身份,旁边军政大权。其时关中广种烟土,刘氏广征烟税,大发横财,终于招致毁谤。夏先诞辰志写谈:
近日省陕会因增多冗赋案,毁谤省长督军刘镇华十三款。第一款为逼民种烟。陕省每年烟税在一千万元以上,只武功一县,每年即有一百六十万元。田粮已征至十六年,冗赋如畜税、血税等不可胜数,街上卖鸡蛋小菜者无不有税,兵士更公然迎面盗劫。东谈主民担负军费,武功一县逐日须一千元。客岁因纳烟税,被动投井自经死者共七十余东谈主……每至收税时,吏役催迫,惨绝人寰。陕民自民国五六年以后无一日聊生。(1924年6月22日)
长年混战,生灵涂炭。关中地面的历史予以夏先生平稳的酣醉,现实民瘼又予以他笨重的打击,这使得夏先生的诗笔少了一丝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而多了一些现实的冷峻。如《补作西行杂诗》:“乱鸦忽逐斜阳散,马首孤城万角哀。”《西安寒食》:“千家野哭沿哀祭,百战严城尚禁烟。”《春感》:“废池乔木更无存,战地春来足销魂。”《客念念》:“撄东谈主忧患矜啼笑,阅世饱经世故逼老练。天壤此身犹远客,江湖多难未休兵。”在《岁暮杂感和李仲骞》三首之二里,夏先生抒发了他的杜陵之忧:
阴风飘白天,光景如皓月。
北方苦早寒,今冬更翳郁。
野老信灾异,已忧一冬旱。
冬旱即伤麦,未若欃枪现。
关中十年来,大一丝十战。
物力既两疲,饥荒况屡见。
…………
近闻豫西贼,又窜山阳谈。
老弱罢转徙,室庐荡如扫。
窟穴雾露间,朝命夕不保。
豺虎方当涂,谁怜及无告。
徒闻下巫咸,九阍闭苍昊。
咏怀名胜,是秦中不可或缺的题材。夏先生游城西三桥镇灰堆铺(今作灰堆坡),写了一首七言古风《灰堆铺·秦始皇焚书处》。从目下的一抷黑土而起遥想:“汗简无青土灰黑,蠧鱼应愁祖龙出。”写到秦始皇焚书:“秦关二炬接踵红,阿房往日无此烈。”更写到史上焚典坑儒对文化史变成的难以弥补的耗费:“羲农坟典久渺茫,百家散荡冷荒烟……乃知此举坑尽千载儒,秦祸莫烈于焚书。”
夏先生还寻找了汉儒董仲舒的墓:
……赴南城根寻董仲舒墓……祠宇已荒原,门首立巨碑,题“汉大儒江都相董子墓”,乾隆间毕沅立。自祠偏门进,古东谈主碑碣甚众,有康熙时《重修祠记》,李二曲撰,文长不足遍阅。墓在胭脂坡下,相传汉武幸芙蓉苑,过此下马,文武陪同莫不下马,故称“下马陵”。守祠者授钥,启祠后门,见坏土累然,短碣题“汉董仲舒先生墓”,墓周围三四十步,高可丈所,荆苇随处。登墓小憩,见碣后题“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谈不计其功”二语,宋儒以此为学宗。
夏先生1923年所见的董氏墓,如今不知是奈何一番光景。夏先生还为董墓写了一篇颂文,对董氏的“革职百家,独尊儒术”作出了我方的剖析和判断。
夏先生1924年冬回温州成亲,归程费时一月,已极艰阻。哪猜测1925年春二度入秦,再次饱尝浊世中的行路之难。彼时战局更乱,兵火更甚,铁路频繁歇工,交通不竭朝令夕改,通阻无定。2月22日温州起程,4月16日西安抵达,数沉行程,走了近两月方到。
有言谈,国度灾难诗家幸。险阻旅难,也催生了好多的诗材。即以第二次入秦途次而言,夏先生就写下了《徐州》《开封龙亭》《郑州客次》《过郑州古东里子产祠》《山西谈中》《蒲州车中》《曲沃》《娘子关》《风陵渡》等诸多诗篇。
旅陕时间,夏先生写诗逾80首,其中入《天风阁诗集》的唯有9首;词的数目要少得多,不到10首,《天风阁词集》选载4首。也就是说,夏先生早期的诗词作品,绝大无数都未始向众东谈主显露,而这些作品,是了解夏先生心路历程、谈判其创做念想的重要材料,更是探究其诗学发生初起阶段的丰富把柄。
总之,以二度入秦为代表的夏先生早年日志,是坚毅夏承焘“矿藏东谈主生”的一大关键。这个开篇带有西北壮丽的色调,又有着词学拢不住的殷实和超乎年齿的平稳,读懂它,方能走进夏先生的缤纷宇宙。
星光灿艳
1975年7月底,夏先生在继室吴无闻的安排下到北京看病就医,从此在京华渡过了余生的终末十年。
早年间,夏先生卤莽有憾于未能入大学深造,是以十分热衷于寻师访友,20世纪30年代成名后,结交更广。晚岁申明茂盛,他居住的曙光楼更是星光灿艳,逼东谈主眼目。不知谈还有哪一部日志,能鸠集如斯广大的20世纪文假名东谈主——鲁迅、马一浮、熊十力、竺可桢、胡适、陈寅恪、俞平伯、郑振铎、钱钟书、赵朴初、黄宾虹、潘天寿、沙孟海、朱彊村、吴梅、任二北……晚岁寓京后相交游的,还有顾颉刚、叶圣陶、茅以升、刘海粟、张伯驹、黄君坦、钟敬文、臧克家、李健吾、叶浅予、邓广铭、吴世昌、徐邦达、何其芳、启功、吴则虞、周汝昌、尹瘦石、史树青、陈贻焮等,死有余辜。
夏先生50年代初的日志,只需不那么刻意地截一日,便能教东谈主钦慕“言笑有鸿儒”的日子究竟是奈何一种光景了:
晴。元夕。午前搭车至苏隄,诣马湛翁,呈近词一首。翁谓“坐替雷峰”句不敢当。出示近诗近词各一本,谓古典文体将从此绝耶?翁自重《满江红》一首,即拂笺为予书一通惠赠……又谓蒋苏庵生计甚窘,近往上海矣……午后过孟海,知已定文物撑抓会事。过宾虹翁,看王孟端(芾)飞白画竹。宾老谓旧印《画古微》,被书坊删省甚多,近拟再撰《画微》。予怂恿其早日下笔,卑之毋高论,可广谕初学。翁开箧出旧稿多稿赐教,零缣断简,狼籍无次,他东谈主断不可整理者。翁谓尚有四五箱,恐无元气心灵理董矣。(1952年2月10日)
老先生的日志里称号东谈主名多用字、号,目前的东谈主看着不免有些隔阂。马湛翁即马一浮。蒋苏庵是马一浮弟子,亦然杭州东谈主都知谈的蒋庄的主东谈主。孟海即沙孟海,宾虹天然就是黄宾虹。
如斯这般闪亮的日子在他晚年的日志里更不错放松截取。夏先生1975年7月底到京,就从这一年里选一两日的望望好了:
午后与闻访周汝昌于红星巷子十四号。十余年不见,本年五十余,耳聋目茫茫,已入老境。谈《红楼梦》,谓外间传予在杭得《红楼梦》佚稿。访顾颉刚于干面巷子六十一号,本年已八十二岁,耳目尚明朗。出太平天堂时东谈主苏州顾禄所著《桐桥倚棹录》,嘱题词。谓其布告苏州事,有市廛、职责二项,为其他所萧条。颉刚早年得其论画诗一卷,并装为一本,诗多佳作……汝昌嘱无闻勿删予诗词,应留全稿。予谓古东谈主只李杜诗是全稿者……途遇李健吾,谓文研所之刊物《文体挑剔》《宇宙文体》都策动复刊,彼近写文谈判巴尔柴克。(1975年8月5日)
周汝昌、顾颉刚、李健吾,都大名鼎鼎。《桐桥倚棹录》是苏州虎丘山塘一带的风土志,共十二卷,谈光二十二年(1842年)刊成后,原刻毁于战乱,极少流传。顾颉刚得此,喜从天降,曾请俞平伯、谢国桢、吴世昌诸名家题跋,并屡屡出示同好。夏先诞辰志之富于文件价值,此条可为一证。
“汝昌嘱无闻勿删予诗词”,按夏先生诗词全集,必有倍于已出的《天风阁诗集》《天风阁词集》。“勿删”的嘱咐,各类原因,吴无闻先生当年未能应从,容待晚生尽力遵命。
上昼铁弦偕曹曲公携瘦石所画予小象见过,示画册,属予配头写字。谈画苑故事甚动听……
诞辰近梅边,吟心在雁先。选词三两首,嚼饭一年年。(题七十五岁画像)(近录诗词曰《嚼饭集》)
下昼徐邦达来访,海宁东谈主,故宫字画鉴识家。谓宋高宗字在现代影响不小,《兰亭序》二“揽”字亦犹“正”字作“政”,是避王览之讳。听谈字画轶事了然入怀。谓一九五〇年以郑振铎之介自沪来京。夕史树青来,托其携还郑文焯词五册与乐君。承抄东京大学藏书楼所藏汉籍目次,列予著词书共九种,承抄目见赠。谓叶遐庵《全清词钞》已在外洋印行,门户多而选词未几。史君当已阅过。(1975年12月28日)
张铁弦,翻译家、藏书楼学家。曹曲公即曹辛之,出书家,擅竹素装帧。史树青,史学家、文物果决家。
夏先生长年习字之余,也偶涉图画,有画作流传坊间。他一世结交的名东谈主中,有不少是字画家,此则中的瘦石即是。夏先诞辰志多字画轶事,如徐邦达所言。尹瘦石为夏先生画像(他曾为毛泽东画像),夏先生自题诗一首,这首诗也不见于已出诗集。《嚼饭集》今未得见。
夏先生赴京之时,“文革”声音未息,对他的申雪更是为前卫远。在杭时门前漠视,甫到京致意络续。京城文化圈对夏先生的取舍和礼遇,大出他或然,两月后,他便填了一首《临江仙》酬金诸友:
七十六年弹指,三沉外吟身。高秋携杖叩京门。江山朝绚日,灯火夜连云。 到处天风海雨,相逢鹤侣鸥群。药烟能说意殷勤。五车死后事,百辈目下恩。
此词自后收入《天风阁词集》时文字有改变。固然写稿时“病后行步无力”,但词风依旧高爽俊拔,不欠妥年风度。
京城文化圈对夏先生的接待,还有一个值得暖热的风光。
除了叶圣陶这么的老一又友除外,开端与他通声音的是擅长写旧体诗词的一又友,以张伯驹、黄君坦为代表。这个圈子一运转由周笃文先生先容,两边一拍即合,后数年与他过从最密。屡次附和四肢,总能取得圈中东谈主积极呼应。以夏先生古典诗词谈判家与创作者的身份而言,得此一众同好,也在事理之中。
贫困的是,新诗东谈主也对夏先生投以镇静礼。1976年1月16日日志:“夕钱世明……又谓新从臧克家、何其芳、□□□各位处闻予音尘。”
何其芳是夏先生的老相识,两东谈主第一次碰面早在1959年4月9日,时夏先生到北京参加《文体挑剔》《文体遗产》裁剪部调节召开的谈话会。日志也记载了两东谈主终末一面是在1977年3月20日:“午何其芳、牟决鸣(文联、民间文体)配头来谈毛主席‘激扬文字’当怎样解……(此为其芳与我终末一面)”
臧克家则是居京后坚毅的新一又友。早在1964年12月19日,夏先诞辰志就提到:
(张)白山谓李季、臧克家诸新诗东谈主称予作《李清照词艺术秉性》一文,使其了解古典诗歌学习体式。
1978年日志又屡次记载:
臧克家寄赠诗集《忆曙光》一本。(8月25日)
复臧克家书,谢赠诗集。(8月26日)
臧克家来,谓旧诗用典太多,拟撰漫笔论之。(12月13日)
新旧两个诗东谈主群体对夏先生的取舍,在我看来具有某种标志兴味。它植根于古典诗词的长久生命力,缘于夏先生本人的魔力,也代表着一个时期、一个时期的文化对“夏先生”的采取力。这是飞鸟投林、水归大海般的舒适淋漓。这种解放,是对一世信守问学之谈的夏承焘们的最佳申诉。
与《光明日报》的文字缘
夏先生一世勤于文章,勤于发表。20世纪50年代运转,他在《光明日报》《文申报》《浙江日报》上发表的文章尤其多。
1955年,夏先生的词学代表作《唐宋词东谈主年谱》由上海古典文体出书社第一版。次年,《光明日报》刊载了对此书的挑剔文章,当年5月23日夏先诞辰志:
见《光明日报·文体遗产》一〇五期顾学颉《唐宋词东谈主年谱评介》,举四优点:一、材料丰富;二、辨正作者史实(如冯正中);三、考定作者年代;四、考定作品身手。多逾量赞赏语。
1957年10月8日日志:
六日《光明日报·文体遗产》载净水茂评介予著《词东谈主年谱》。
夏先生另两种代表作《姜白石纪年笺校》《瞿髯论词绝句》出书后,《光明日报》文体遗产版也都刊载过书评。
据日志记载,1958年至“文革”运转前,夏先生曾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楚辞与宋词》《辛稼轩的农村词》《评李清照的“词论”》《怎样评价〈宋诗选注〉》《陶潜与孙恩》《东风宇宙话梅花》《地面东风曲》等文章,以及一些词作、楹联。
1961年是日志中出现“光明日报”四字最高频的一年。除了约稿、寄稿、刊稿外,这一年还记载了两件事。
第一件是开专栏:
得《光明日报》斯捷函,谓欲于《东风》副刊中为予专辟一栏谈诗词。(3月18日)
第二件是记者采访,请夏先生谈治学造就:
上昼《光明日报》张□□同道来,嘱予述数十年治学进程,因念念写一小文曰《能舍》。(8月25日)
夕《光明日报》张同道来,问治学进程,属一文赐教。(8月29日)
《光明日报》送来采访记,为增改一段。(9月3日)
谈治学的稿,似乎未在《光明日报》注销,但开启了夏先生对治学之路的归来和总结。日志涌现,夏先生随后在杭州大学会堂做治学造就确认,听众四五百东谈主,有从校外慕名而至者,反响强烈。这篇讲稿经修改后,出目前《浙江日报》上,题为《我的治学造就》。
二十年后,《文史常识》《东谈主民日报》分辨刊载夏先生的《我的学词履历》《我奈何自学诗词》。
1973年7月2日,夏先生记谈:
下昼系开会,有《光明日报》学术部二记者谈收复《文体遗产》副刊并向杭大汉文系组稿事。记者诧予体魄颇健,嘱托多多保养。
《光明日报》的《文体遗产》副刊,时而休刊,时而收复,都与其时政事风向相干。记者为什么“诧予体魄颇健”?此时已到“文革”中后期,夏先生已履历过抄家、下牛棚、拉回故我批斗、街头示众等各类折磨。一介老头,年逾古稀,经此霜剑,真实还能“体魄颇健”,岂肯不令旁东谈主惊讶窘态!这位记者,想必是此前跟夏先生约过稿的熟东谈主,夏先生莫得写他的名字,应该是出于一种保护心境。一句“嘱托多多保养”,耐东谈主咀嚼,催东谈主泪下!
(作者:吴蓓白丝 双马尾,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谈判员)
SourcePh">